中文 | ENGLISH
 

新闻资讯

 

艾森巴赫指点年轻的大剧院管弦乐团——北京青年报

(2012-05-13)
国家大剧院上周举办的“艾森巴赫大师系列音乐会”,或许称之为“艾森巴赫和他的朋友们”更为贴切,因为与艾森巴赫一起登场的小提琴家朱丹、打击乐演奏家李飚和钢琴家齐蒙·巴托同样是音乐厅里的主角。尽管错过了巴托的独奏音乐会,笔者有幸聆听显微镜,深圳国际空运,东莞中旅,硝酸钾,拉力试验机,防晒霜品牌了艾森巴赫指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的两场音乐会,以及与朱丹合作的小提琴钢琴二重奏,对这位指挥家的艺术有了更多认识。在卡拉扬与乔治·塞尔的指导下,艾森巴赫的指挥风格似乎定格在了介于德奥指挥与美国指挥之间的地方,将丰富的个性化处理建立在深厚的德国音响基础之上。此次他指挥的两部大部头作品,古斯塔夫·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和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都体现了这样的风格。

在艾森巴赫的理解里,“马勒一”里的英雄形象是无所畏惧的,虽然现场效果很好,但如果放在国家大剧院的马勒系列音乐会里整体来看,它却与陈佐湟演绎的那个富于理性的“马勒二”有些相左。这或许正是马勒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今天带给我们的乐趣,丰富的音乐构思给他的曲目演绎带来了无限可能,指挥家个人化的理解常常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听觉感受。“德沃夏克第九”则是彻底的让人疯狂,艾森巴赫曾在几年前携巴黎管弦乐团在北京上演过这部作品,也让此次的演绎更听起来有章可循。四个乐章连贯清晰,混为一体。艾森巴赫热衷于节奏上细小的变化,他的手势极为丰富,乐团也对他的指引给出及时的反馈,二者出色的合作使这部“德沃夏克第九”成为了整个系列音乐会里最为精彩的一瞬。

作为钢琴家的艾森巴赫几乎只存在于唱片里,他11岁时就与富特文格勒大师合作演出,赢得过无数奖项,但很早就转攻指挥,从此在音乐厅里演奏钢琴的次数就少之又少了。在与朱丹合作的二重奏里,他在钢琴上深厚的功力让人吃惊,乐句美妙,音色变化丰富,不输给一线的钢琴家,在与小提琴的对话中不落下风。少年成名的朱丹在近几年里有些陷于沉寂,辉煌的演出生涯似乎已经与这位不过30岁出头的年轻人渐行渐远。音乐会上的两首莫扎特与两首贝多芬,尽管都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两人却在跨过一开始生涩的几个小节之后迅速开始了投入的发挥,效果更接近浪漫派。在我看来,这简直是两人对往昔的回顾与眷恋,音乐也因此格外动人。

同样动人的是第一天与乐团一起演奏郭文景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作品《山之祭》的打击乐演奏家李飚,他带领听众重温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灾难记忆与心路历程,从最开始的震惊与无助,绝望中的哭泣,到对死者无限悲伤地缅怀,再到“无语问苍天”的愤怒。在音乐的最后,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从短笛上奏出,就像在黑暗中猛然看到一点火种。李飚在返场时演奏了一首自己创作的马林巴作品,以缅怀故去的友人。在快速轻击下,马林巴的音色与颤音竟类似管风琴,高贵宁静,而一曲结束之后长达五六秒的静默更将这种宁静无限扩大,使这首小曲子产生了与《山之祭》一样的震撼效果。

不得不说的是,大剧院管弦乐团在两场音乐会里的发挥也算是竭尽所能。有艾森巴赫大师的加持,更有特邀乐团首席王晓明、长笛演奏家金塔等客座首席的加盟,乐团在这两场音乐会中所呈现的状态越发成熟。尽管在首次独立演奏马勒交响曲时仍然出现了几次失误,铜管的不稳定也令终曲的胜利号角蒙上了灰色。即使是这次成功的“德沃夏克第九”,乐团也依然出现了不少细节上的问题,在速度变化时声音略微散乱,艾森巴赫的命令并不能很好地传达给每一个人。

当然,对于这支年轻的乐团来说,成立一年多以来,他们的进步已经十分惊人了。特别是此次“德沃夏克第九”的演出,一位乐友说这是他听大剧院管弦乐团一年多以来,第一次乐团的声音听起来感觉有点高级了,笔者也颇有同感。想必国家大剧院请来素来喜好提携年轻音乐家的艾森巴赫大师,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乐团的水准,这样看来,艾森巴赫确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当然,出于对这支年轻乐团的期望,在洛林·马泽尔、艾森巴赫之后,或许我们可以期待这支乐团无限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接下来的几场马勒系列音乐会中,他们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不如我们拭目以待。